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于1992年,2021年11月完成工程教育认证进校考查工作,现为湖北省省级重点(特色)学科、湖北省双一流建设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2005年获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拥有土木工程学术学位和土木水利、交通运输专业学位授予点。2019年,依托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开设土木工程材料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招收与培养工作。
本学科点2021年度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29人,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09人。招收博士研究生1人。
1 目标与标准
1.1 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实事求是,学风严谨。
2、掌握坚实的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宽的知识面;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现状和发展动态;能熟练使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和写作,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具有一定开拓创新能力;能灵活应用本专业所学知识独立从事工程技术设计、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具有担任相应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心健康。
1.2 学位标准
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按培养计划要求修满学分、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且在最新版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或《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或《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及以上国内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以武汉工程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且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的相关学术论文,可授予硕士学位。
2 基本条件
2.1 培养方向
通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以下五个有特色并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1)绿色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本研究方向聚焦区域绿色低碳产业循环发展特色,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低碳混凝土及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绿色土木工程结构抗减隔震;绿色土木工程结构评估与加固。
(2)道路结构与功能性铺面材料:本研究方向以路基路面工程新材料开发与结构力学计算为主要研究内容;研发新建及维修养护用的路面新型热拌/温拌/冷拌沥青材料,研发基于功能定位的彩色沥青混合料和环氧/环氧沥青等特殊用途类材料,研发其他水泥/沥青等粘结料改性剂等性能增强剂;更新现有路面结构的评价方式。
(3)工程结构防灾减灾:本研究方向致力于工程结构抗灾可靠性基础应用研究,以及建筑物(构筑物)结构模态识别、结构动力计算方法、结构减隔振技术和结构消振技术等;工程结构损伤特征提取、损伤诊断分析、损伤结果评估成套技术,建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
(4)边坡稳定性评价与加固技术:本研究方向致力于解析人类工程活动与灾变危害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之间的关系,提出重大灾害失效模式和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公路、铁路以及水电站等人工边坡与自然边坡的渗流与稳定性及治理优化。
(5)工程项目管理与信息化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工程全过程管理的各个阶段,实现建设项目各参与方的信息交流和系统优化,对建设项目生命期的资源消耗、组织协调、环境影响、时间空间布置等进行动态、集成和可视化管理。
2.2 师资队伍
本学科现有教职员工79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教授15人,副教授24人,取得博士学位46人;博导5人、硕导36人;拥有湖北省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3人,“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湖北名师称号)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工大学者”特聘教授1人,“工大学子”特聘教授1人,双聘兼职教授10余人,具有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或进修经历的教师达到30%。已形成了一支实力较强、学缘合理、梯队协调的师资队伍。
2021年,骨干人才培养取得历史突破,获批“湖北名师工作室”1个、获批“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获批湖北省相关计划1人。
2.3科学研究
2021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科研经费1743万元,均破历史新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48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出版教材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项。
2.4 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科现有绿色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湖北省道路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湖北省校企共建绿色建材研发中心1个,校级研究中心1个和实验中心3个。拥有教学和科研实验室面积4000余平方米,设备1000余台(套),设备资产总值4000余万元。目前已建成省级研究生工作站2个,校级研究生工作站20多个。其中2021年获批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校级研究生工作站3个。
2.5 奖助体系
本学位点有较为完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制度。2021年,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人,奖金额度3万/人;硕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6人,奖金额度2万/人,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5人。此外,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奖学金覆盖范围为100%。
3 人才培养
3.1 招生选拔
本学科研究生招生按照《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办法(试行)》、《武汉工程大学本硕连读实验班招生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鼓励优秀应届硕士毕业生攻读学校全日制博士学位暂行办法》等文件的要求实施。
2021年,本学科点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343人,招收人数129人,授予学位人数67人;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55人,招收人数20人,授予学位人数13人。
3.2 思政教育
本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大力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五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加强课程思政改革力度、创新实习实训实践方式等举措,在学生就业质量与就业去向、学科竞赛与实践等方面成绩卓著。
3.3 课程教学
研究生课程教学环节严格按照《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的要求进行。
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知识结构合理性,并持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021年本学位点获批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主编的研究生教材《结构动力学》被评为住建部“十四五”规划教材。本年度获得武汉工程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3.4 导师指导
指导教师的选聘、培训、考核按照《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和《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执行。
3.4.1 导师遴选
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所有新增导师必须经过岗前培训方能正式招收指导研究生。
2021年,本学位点新增硕士生导师12人。
3.4.2 导师职责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培养教育、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此外,导师还要关心研究生的日常生活与升学就业。
3.5 学术训练
2021年举办学术报告10场次,累计参加学生人数500余人。2021年硕士研究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计发表论文63篇,有40项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获得资助。
3.6 学术交流
《武汉工程大学资助研究生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短期研修管理办法》为研究生学术交流提供了政策和经济资助。2021年,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在国外讲学或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共18次。
3.7 论文质量
2021年,本学位点毕业硕士研究生67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全部获得通过,不过校级学位论文抽检有1篇不合格;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
3.8 质量保证
学位论文从选题、中期考核到论文盲审及答辩全过程严格按照学校要求执行,全程都邀请了校外专家参与把关,且所有参加答辩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保证了论文质量。
3.9 学风建设
本年度学位点遵循“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对研究生进行学风教育,学院有1人抽检重复率偏高。
3.10 管理服务
本学位点建立了相应的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在日常工作中除了为研究生提供完善的权益保障服务之外,还专门为研究生提供申诉渠道与机会,并高度重视研究生的申诉。
3.11 就业发展
2021年,毕业硕士研究生67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13人,就业情况统计见下表。
就业情况统计 |
年度 | 学生 类型 | 毕业生总数 | 授予学位数 | 就业情况 | 就业人数及就业率 |
学硕 | 专硕 | 协议和合同就业(含博士后) | 自主创业 | 灵活就业 | 升学 |
境内 | 境外 |
2021 | 硕士 | 67 | 13 | 54 | 65 | 1 | 0 | 0 | 1 | 67(100%) |
博士 | | | | | | | | | |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院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10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有了稳步增长,但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偏低,生源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由于学院青年教师来源广泛,博士期间已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因而学科研究方向需进一步加强凝聚。
(3)研究生培养的硬件设施有待完善,研究生工作室及实验室场所建设还有待加强。
(4)缺少高水平的学科平台,省级重点实验室有待突破。
(5)研究生第一完成人的高质量成果偏少。发明专利成果偏少,特别是专利转化率偏低。
(6)研究生教研成果偏少,特别是研究生课程思政及教学案例库建设有待加强。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2)学科方向凝练: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形成有基础、有特色、有发展的学科方向;
(3)学科平台建设:进一步建设和申报学科平台,建设好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重点申报湖北省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