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4年)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办于1992年,现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土木工程学科是湖北省省级重点(特色)学科。2005年,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获批为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下简称本学位授权点)获批,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9年开始,依托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本学位授权点开展土木工程材料(包括建筑材料和道路材料)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招收与培养工作。
1. 目标与标准
1.1 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实事求是,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的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宽的知识面;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现状和发展动态;能熟练使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和写作,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具有一定开拓创新能力,能灵活应用本专业所学知识独立从事工程技术设计、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具有担任相应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心健康。
1.2 学位标准
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按培养计划要求修满学分、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还须达到以下条件,可授予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在最新版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或《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或《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及以上国内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以武汉工程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且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的相关学术论文,或者以武汉工程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且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的授权发明专利1项。
2. 基本条件
2.1 培养方向
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以下4个有特色并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
(1)土木工程智能防灾减灾:致力于土木工程结构智能防灾减灾研究,包括灾害性动力作用概率建模、复杂工程结构抗灾可靠性分析、数字孪生防灾减灾、工程结构管养与健康监测、工程结构损伤识别、工程结构安全评定等研究内容。
(2)绿色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聚焦区域绿色低碳产业循环发展特色,重点围绕建筑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与开发、低环境负荷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绿色工程结构智能诊断(监测与加固)等三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
(3)道路与交通工程:以长寿命土木工程材料、功能型道路材料、大宗固废高质资源化利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以及交通信息与安全为主要研究内容。
(4)岩土与地下工程:围绕软土地基处理、边坡工程、深基坑工程、隧道工程等岩土与地下工程重点领域,聚焦岩土工程材料开发与应用、岩土工程结构安全评估与设计、建筑固废/磷石膏在岩土工程中资源化利用等热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
2.2 师资队伍
现有硕士生导师55人,在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50人,师生比为1.1:1。硕士生导师中,5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占比100%,52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比94.5%。35岁以下15人,占比27.2%,其中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9人;36至45岁23人,占比41.8%,其中教授6人、特聘教授2人、副教授13人、讲师2人;46岁至55岁13人,占比23.6%,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56岁至60岁4人,占比7.27%、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硕士生导师中,21人具有海(境)外访学(博士)经历。本学位授权点硕士生导师的年龄、职称结构合理。2024年,获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获批“楚天名师”1人、“湖北产业教授”1人。
2.3 科学研究
202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面上4项,青年2项);获省(厅)级项目10余项,重点实验室课题10项,市(局)级重点项目8项。公开发表SCI收录论文86篇,北大中文核心23篇,EI15篇;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件,科技成果转化完成8项;科研经费入账1500余万元(纵向500余万元,横向1000余万元);省部级科技奖励项目3项,其中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各1项。
2.4 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授权点的4个特色研究方向,覆盖了土木工程核心领域。多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学科水平稳步提升。根据发展方向与建设目标,学位点确立了以学科群、科研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为核心的建设思路。建有土木工程智能防灾减灾、绿色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道路与交通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以及工程项目管理与信息化5个特色学科群,新增“绿色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湖北省道路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团队。
本学位授权点拥有的教学和科研平台、专业实验室、专业资质、研究生工作站和校外实践基地为科研、研究生教学和工程能力培养提供必要支撑。本学位授权点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个,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团队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级研究中心和校级实验中心各1个。
2024年,本学位授权点新增校级研究生工作站3个、院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分别为武汉工程大学汉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武汉工程大学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以及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
2.5 奖助体系
本学位点调整了研究生奖助体系,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修订了《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单项奖学金评选办法》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强化质量评价导向,突出奖助工作的奖励、激励作用,并且明确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与关键领域,提升学校教育经费执行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制度,奖助体系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金额度2万/人)、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助研、助管、助教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等。其中,硕士研究生的国家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覆盖范围为100%。2024年,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共向48人发放奖学金,总发放金额为25万元。武汉工程大学每年还评选优秀研究生、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毕业研究生,并对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另外,武汉工程大学设立了由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友好人士捐资设立的社会奖学金,用于奖励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学习刻苦的学生。不仅拓宽了资助渠道,还进一步促进了社会资源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3. 人才培养
3.1 招生选拔
本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招生按照《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办法(试行)》《武汉工程大学本硕连读实验班招生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鼓励优秀应届硕士毕业生攻读学校全日制博士学位暂行办法》等文件的要求实施。为了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改革招生宣传方式,采用现场咨询、讲座、网络宣传等多种渠道,并通过校友帮助加大宣传力度。选拔过程采用“笔试+面试”方案,确保公平竞争,完善复试环节,增加面试考核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评估,并实行差额复试,确保优秀生源脱颖而出。复试全程录像,保障公平公开。为优化生源结构,调剂政策优先向高水平高校考生倾斜,确保调剂质量。为保证生源质量,制定了优质生源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学科宣讲和招生宣传,争取更多招生指标,并积极建设优秀生源基地。
2024年,该学位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报名360人,录取96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18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96人,报录比为3.15:1。
3.2 思政教育
本学位授权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德树人,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健全的研究生思想教育体系。
(1)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和社会责任感,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将《工程伦理》课程纳入必修课程,融入“中国建造”和“招投标诚信”等内容,发挥工程估价课程的思政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科学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通过修订教学大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教师教学大赛等,形成“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课程思政良好局面。
(2)优化研究生党支部建设,选优党支部书记,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和文化活动,推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增强师生凝聚力,树立党员良好形象。研究生党员在学习、科研和管理中起到模范作用,涌现出多位先进党员,研究生党员的影响力和“龙头”作用不断增强。
(3)针对研究生管理,学院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6人,包括1位党委副书记、1位分管副院长、1位教学秘书、2位研究生专职铺导员以及1位心理咨询师。
3.3 课程教学
本学位授权点研究生课程教学环节严格按照《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和《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要求进行,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知识结构合理性,并持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本学位授权点硕士研究生共开设学位公共课5门,核心课程30门。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最低总学分要求为35学分,其中最低修课学分要求为28学分(学位课最低18学分)、开题报告2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中期考核1学分、教学实践环节1学分。
本学位授权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科学和工程问题的能力,鼓励理论与实践结合:
(1)根据培养方案和学科需求,开设了核心课程,授课教师100%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每门课程配备至少2名教师。
(2)课程教材选用近5年内出版的本学科一流教材,使用效果良好。教学方法灵活多样,90%以上课程采用多媒体授课。
(3)在《高等结构动力学》课程中,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室模型试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4)《高等岩土力学》和《国际工程招标与FIDIC合同管理》等课程中,采用团队学习和专题研究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本学位授权点获批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研究生主要课程开设情况如下: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型 | 学分 | 授课教师 | 课程简介(不超过 100 字) | 授课语言 |
1 | 弹塑性力学 | 必修课 | 3 | 刘章军 |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学科的重要学科 基础课,能够应用弹塑性力学与有 限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工程 结构的分析与计算,并通过文献研 究或试验方法来分析土木工程中的 复杂问题,以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 中文 |
2 | 工程结构数值分析 | 必修课 | 3 | 李元松 |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有限单元法、 有限差分法等常用数值分析方法的 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学会进行必 要的程序设计(FORTRAN,或 MATLAB 语言),能运用数值分析 软件对一般的土木工程结构进行建 模、计算与结果分析。 | 中文 |
3 | 高等岩土力学 | 必修课 | 2 | 李元松 | 本课程是在弹塑性力学、岩土力学 等前期课程的理论基础上,更加系 统、全面地阐述现代岩土力学的基 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包括岩土非线 性特性、流变特性、动力特性和水理特性以及温度效应等特性的研究 理论与方法。 | 中文 |
4 | 高等结构动力学 | 必修课 | 2 | 黄民水 | 本课程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同 时,介绍本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 存在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单自由 度体系、多自由度体系和分布参数 体系的系列介绍,讲述结构动力学 的基本理沦和分析方法。 | 中英双语 |
5 | 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 | 必修课 | 2 | 刘胜兵 | 本课程讲授混凝土结构高等理论, 研究生混凝土结构知识的深化、扩 展,并结合内容分析相关的研究方 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 掌握混凝土结构的相关概念、原理 和分析方法,为工程应用和科学研 究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 中文 |
6 |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 | 必修课 | 2 | 周春梅 | 本课程是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岩土力学等前期课程的理论基础 上,更加系统、全面地阐述地质灾 害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包括滑 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 面沉降、岩溶、地震等地质灾害的 理论与分析方法。 | 中文 |
7 | 高等桥梁结构理论 | 必修课 | 2 | 刘杰 |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从原理 和问题的本质上认识桥梁结构的受 力特性,既掌握扎实的桥梁分析理 论,又有现代的计算和分析能力,为更好地从事桥梁研究工作和桥梁 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 中文 |
8 | 地下工程结构理论 | 必修课 | 2 | 王章琼 | 本课程主要介绍地下结构的种类、 基本概念以及相关基础知识,如地 下建筑结构的形式、设计方法、荷 载类型和组合以及弹性地基梁理论 等,掌握浅埋式结构、地下连续墙 结构、盾构隧道结构的构造形式、 适用条件与设计方法。 | 中文 |
9 | 交通工程理论与方法 | 必修课 | 2 | 王富 | 本课程通过建立交通工程的基本概 念,掌握由人、交通设施、交通工 具共同构成的交通系统的基本特征 调查、分析方法,交通模型构建基 本理论与方法,交通规划基本理论 与方法,交通设计基本理论与方 法,交通系统控制。 | 中文 |
10 |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 必修课 | 2 | 白桃 | 本课程讲授不同种类路面结构受力 特点及选型要求,能将路基路面工 程、道路建筑材料等知识应用到实 际工程问题中,要求学生掌握沥青 和水泥路面典型结构设计、采用恰 当的力学计算模型与软件进行路面 结构受力计算分析。 | 中英双语 |
11 | 城市客运系统规划与设 计 | 必修课 | 2 | 王慧妮 | 本课程主要讲授城市客运交通系统 的结构、城市客运系统模式的分类 及特点、城市客运公交优先的政策、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 存在的问题。 | 中英双语 |
12 | 沥青路面的病害机理与 结构行为 | 必修课 | 2 | 胡小弟 | 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沥青路面基层 与面层的施工流程、施工工艺以及 沥青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具有正确 分析沥青路面各类病害表征的能 力,掌握沥青路面各类病害的产生 机理、熟悉国内外现行沥青路面结 构设计方法。 | 中文 |
13 | 国际工程招标与 FIDIC 合同管理 | 必修课 | 3 | 沈巍 | 本课程要求学生建立国际工程招标 与国际知名施工合同范本的知识结 构体系,掌握国际工程合同及其相 关法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工程招 标投标的制度与方法,专业合同 (FIDIC 合同等)及其示范文本的 主要内容等。 | 中文 |
14 | 系统工程 | 必修课 | 2 | 孟戈 | 本课程结合行业特点及生产管理实 际,强调实用性和逻辑性的统一, 在系统地介绍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 基础上,使学生熟练掌握有关系统 分析方法、建模、评价及决策方 法,具备自觉利用系统的观点与思 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 中英双语 |
15 | 工程投资与风险管理 | 必修课 | 2 | 张哨军 | 本课程结合建筑行业特点及生产实 际,在系统地介绍工程投融资与风 险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熟练掌握有关投融资和 风险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备解决 工程项目投融资和风险管理相关问 题的能力。 | 中文 |
16 | 现代项目管理 | 必修课 | 2 | 郭志明 | 本课程通过介绍项目管理基本概 念、基本理论与运作实例,了解学 习工程项目过程运作实施控制与测 评技术、风险控制,计划控制、时 间控制,项目团队,项目经理人, 项目管理控制软件硬件以及网络研 发要素与控制。 | 中文 |
17 | 工程结构抗震与振动控 制 | 选修课 | 2 | 吴巧云 |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结构 抗震与振动控制的原理,能针对不 同的要求对结构采用不同的控制策 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 中英双语 |
18 | 结构随机动力学 | 选修课 | 2 | 刘章军 | 本课程使学生能够将概率概念与土 木工程专业相结合,解决土木工程 专业的实际工程问题。同时,能够 应用最新的概率密度演化理论,进 行复杂工程结构的随机动力反应分 析与动力可靠度计算,为相关研究 课题提供理论基础。 | 中文 |
19 | 高等结构试验 | 选修课 | 2 | 卢海林 |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一门重要的 学科方向课,通过学习掌握结构试 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 理和基本方法,能够为开展结构试验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该课 程还能够有效培养并提高学生创新 思维和创新能力。 | 中文 |
20 | 国外桥梁设计规范应用 | 选修课 | 2 | 蒋欣 | 本课程涉及基于国外桥梁设计规范 开展结构计算与分析,实践性很 强,同时又注重规范背后的理论基 础,是土木水利工程专业硕士和土 木工程学术硕士的非学位选修的全 英文授课课程。 | 英文 |
3.4 导师指导
本学位授权点硕士生导师的选聘、培训、考核按照《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和《武汉工程大学院聘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办法》执行。
3.4.1 导师遴选
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组织实施,确保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新增硕士生导师的遴选每年进行一次,申请一般从10月开始,12月下旬完成资格认定。
拟申请者需填写《武汉工程大学申请硕士生导师简况表》并提供科研成果和经费证明。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基本条件进行初评,通过投票表决选出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公示3天后无异议,推荐至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分委员会推荐意见,进行投票表决,表决通过后公示并发放聘书。通过审定的导师可列入年度招生简章,所有新增导师需经过岗前培训后方可正式招收研究生。
规范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和管理工作,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学院负责导师选聘,研究生院审核管理并指导工作。
2024年,本学位授权点新增校聘硕士生导师4人、院聘硕士生导师15名。
3.4.2 导师职责与考核
学校制定了《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明确导师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学生的培养教育、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等。导师需参与制定培养计划、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学位论文研究与指导、论文进展检查及就业指导等环节,确保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导师需认真指导、定期检查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情况,负责审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坚持标准,严格把关,并配合所在院(部、中心)负责组织好学位论文答辩的相关工作,积极做好各级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的推荐工作。导师应积极做好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需教育硏究生处理好理想、事业和个人利益之问的关系,服从国家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院要求导师定期举办学术讨论会或课题组会议,通过各环节如培养计划、文献阅读、科研课题参与、中期审核、论文撰写和答辩等,严格对研究生实施科研训练。选题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开题答辩由3-5位副高职称以上导师和行业导师参与,确保选题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学校每年定期审核硕士生导师招生资格,要求导师近三年有一定水平的科研成果,未达到要求的取消招生资格。对于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限制或取消其招生资格,以确保导师有效指导研究生。2024年全院所有硕士生导师无不良问题出现,100%合格。
2024年1月,学校引发《武汉工程大学博导招生资格审核和博士招生指标分配实施办法(施行)》,从思想政治、年龄、研究经费、教学指导工作、国家级课题、高水平论文等方面对博导招生资格的基本条件予以明确,要求符合条件的教师填写《武汉工程大学博导招生资格审核表和博士生招生计划申请表》,向所在学科培养单位提出申请。所在学科培养单位学术委员会根据该办法审查博导招生资格,并按照学校下达的指标,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满足本年度博导招生资格要求的申报材料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指标分配结果报学校备案。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获得招收博士生资格。违反科研道德或学术规范,学风、师德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者。近5年所指导的研究生在国家或湖北省学位论文抽查中有问题2次及以上者。近3年所指导的博士论文百审结果重新送审(非学术争议)的有2人及以上者。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博上生指导教师职责者。2024年,学院严格按照学校要求执行,学院所有博导均具有招生资格,无不良问题出现。
3.4.3 导师培训
学院定期开展院内研究生导师培训,将立德树人列为研究生导师培训的必修环节。组织导师参与研究生教育的经验交流、政策学习和学术探讨各类培训会议。对在校导师的管理和个人发展上,注重引导专业教学和实践工作有机结合,并通过科研创新或校企合作来推动和促进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树立教师队伍中的模范典型、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把纪律挺在前面,严守学术道德,弘扬师德风范,学院师德师风建设长期化和常态化发展切实有效,教师队伍中模范典型不断涌现。实现线上“言传”,线下“身教”,积极传递榜样正能量促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校园氛围,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发挥师德熏陶和师德示范作用。2024年度导师培训情况如下表:
序号 | 培训主题 | 培训时间 | 培训人次 | 主办单位 | 备注 |
1 | 师德师风主题教育 | 2024年12月18日 | 55 | 武汉工程大学 | |
2 |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置 | 2024年12月5日 | 38 | 武汉工程大学 | |
3 | 2024年新增硕导培训 | 2024年11月18日~30日 | 22 | 武汉工程大学 | |
4 | 教学创新培训 | 2024年10月18日-11月30日 | 55 | 武汉工程大学 | |
5 | WIT智慧教学空间教学技能培训 | 2024年8月31日 | 21 | 武汉工程大学 | |
6 | 关于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学习培训 | 2024年4月1日-4月30日 | 55 | 武汉工程大学 | |
3.5 学术训练
(1)《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管理规定》和《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规定了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具体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学术活动,学术活动类别包括学术交流系列活动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2)研究生院每年4月和11月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两次“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大学教授以及企事业单位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同时,也挑选优秀研究生代表作学术报告。
(3)研究生工程实践的考核评价由院组织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和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良、及格和不及格等评价专业实践成绩,经院审核通过后,给予相应的实践学分。
(4)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校及学院创新训练项目。
(5)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与一项科研课题研究,至少做2次院级以上学术报告,研究生在读期间,开题前后均须听5个以上的学术报告。
(6)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7)学院及指导老师努力为研究生拓宽经费渠道,保证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学校设立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资助额度为2000-3000元,满足结题要求后予以下拨,资助范围包括出版费、学术会议费及打印复印费。同时,学院还为研究生提供“助教”、“助研”、“助管”等各种岗位,很好地锻炼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6 学术交流
《武汉工程大学资助研究生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短期研修管理办法》为研究生学术交流提供了政策和经济资助。同时,学院还设有专门的学科建设经费及培养费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参加学术交流。2024年,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在国内外讲学或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共10余人次,经费约10万元。具体情况汇总如下:
序号 | 报告人员姓名 | 国外大学名称或国际会议名称 | 讲学或报告时间 | 讲学或报告名称 |
1 | 李佳靖 | 第十七届结构工程国际研讨会(ISSE-17) | 2024年10月 | 基于改进子结构的时程响应及其灵敏度快速计算方法 |
2 | 刘淼 |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Risk Management (ISRERM 2024),合肥 | 2024年10月 | Time-Domain Dimension-Reduction Representation of Stochastic Ground Motion: a Case Study of Filtered White Noise |
3 | 尹世伟 |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Risk Management (ISRERM 2024),合肥 | 2024年10月 | Two dimension-reduction propabilistic models for simulating nonstationary turbulent wind fields |
4 | 许峙峰 | 第三届绿色建筑、土木工程与智慧城市国际会议(GBCESC2024) | 2024年07月 | A CAD System Embeded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Method |
5 | 许峙峰 | 国际工程科学协会SES年度学术会议 | 2024年08月 | A Smart CAD Embed Finite Element Model Generation Method and Its Implementation |
6 | 许峙峰 | 第二届绿色建筑、土木工程与智慧城市国际会议(GBCESC2023) | 2023年07月 | DirectMesh - A CAD Embedded Smart Generator for Surface Meshes and Finite Element Models |
7 | 王睿之 | 第十届水利、土木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暨工程安全与防灾论坛(ICHCE & ESDP 2024) | 2024年08月 | 基于紧密堆积理论的活化煤矸石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 |
8 | 吴玉顺 | 第二届绿色建筑、土木工程与智慧城市国际会议(GBCESC2023) | 2023年07月 | ActiveX-based Robot System under Windows System |
9 | 代奇坤 | 第三届绿色建筑、土木工程与智慧城市国际会议(GBCESC2024) | 2024年07月 | Term screening-base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on reliability prediction |
10 | 陈康 |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lcined Clays for Sustainable Concrete. | 2024年05月 |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multi-seawater ions on chloride diffusion and phase assemblage in limestone calcined clay cement (LC3) |
11 | 梁乾勇 | 第四届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与结构国际会议 | 2024年10月 | Effect of magnesium oxide expander on mechanical and shrinkage properties of UHPC incorporating recycled sand |
12 | 王红涛 | 第四届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与结构国际会议 | 2024年10月 | Mechanisms of recycled fine aggregates with different saturation degree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autogenous shrinkage behaviour of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
3.7 论文质量
本学位点严格按照《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和学校制定的《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和论文复制率检测实施办法》要求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必需经过至少两次检测程序。学位论文初检(复检),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评审之前进行;学位论文抽检,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辯之后,学位授子审核之前选行。并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双盲匿名评审全覆盖。学位论文送2位同行专家进行评议,评审专家在校外同行中选聘。学位论文复制比不得超过20%。通过这一层次的学位论文质量管控措施,保障了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学位论文评审结果的等级如下:A:同意答辩(大于等于85分),达到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学位论文不需修改。B:修改后答辩(大于等于65分且小于 85分),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学位论文经过一定修改后可申请答辦。C:较大修改后重审(大于等于60分且小于65分),基本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但需对学位论文进行较大修改后可申请答辩。D:不同意答辩(小于60分),未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硕士论文评审结果的处理如下:(一)A+A:评审结果为通过,可以直接申请答辦。(二)A+B 或 B+B: 评审结果为通过,申请人应根据专家意见认真修改学位论文,形成学位论文修改报告,经导师审查通过后,可以申请答辩。(三)A+C:学位论文按评审意见修改后,形成学位论文修改报告,经导师审查通过、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评审结果为通过,可以申请答辩。(四)B+C 或C+C:学位论文按评审意见修改后,形成学位论文修改报告,经导师审查通过后,填写《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复审申请表》,向研究生院申请复审同意后,由研究生院重新聘请 了位评审专家复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至少5位专家(校外专家不少于2人)组成,导师回避,答辩委员会需有2/3成员同意才能授予硕士学位。
学校在每年7月对上一年9月至当年7月答辩的学位论文按一级学科再次进行抽检,后期教育厅和教育部还会进行抽检。通过这一层次管理措施的落实,从制度上消除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监管漏洞,确保了学位论文质量。
2024年,本学位授权点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0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全部获得通过,学位论文一次抽检合格率100%,6篇论文被评为武汉工程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3.8 质量保证
学校出台了《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和《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管理办法》,构建了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质量标准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建立了包括教学工作例会、听课制度、学生评教、教学督导、教学检查等多种监控机制,形成360度立体评价体系。
学院明确将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导师选聘的首要标准,建立科学评议机制,对学术不端、履职不力者采取约谈、限招、停招或取消资格等措施。导师需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研究、学术规范性、心理健康等全程负责,包括指导开题、中期考核、论文预答辩等环节。首次上岗导师需全面培训,连任导师定期更新知识,内容涵盖政策解读、学术指导方法等,对指导成果显著的导师给予招生指标倾斜或评优优先权,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情节严重者移送司法部门。
学院进一步细化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明确考核和分流机制,开题答辩和中期考核为研究生进入论文阶段的前提,考核严格,公示透明,确保公平、公正。未通过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的研究生不能进入论文阶段。学校还制定了《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规范学籍年限管理,严格管理研究生的入学、注册、考核、成绩、转学、休学、退学等环节。明确最长修业年限(通常硕士4~6年),超期未毕业者自动退学。在学位论文方面,学院明确导师为第一责任人,严格把关论文质量和学术规范,推行“盲审盲答”制度,实施论文外审、查重等措施,采用论文相似度检测系统,对抄袭、造假等行为取消学位并追责导师,确保学术规范和道德要求。通过两级审核机制,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与合规性。
3.9 学风建设
本学位授权点高度重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狠抓研究生入学教育工作,新生开学第一周安排有“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的必修课程(6学时,不计学分)。将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作为必修内容纳入培养环节,加强研究生的德育教育,提高研究生的自律意识,树立严谨求实的学风。在培养过程中,实施“学业预警”制度,对课程学习出现不及格的研究生提出预警,并通知到其研究生导师。在规章制度方面,学校出台了《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完备的应对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及办法。规定所有参加答辩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按照《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和论文复制率检测实施办法》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如有不端行为,严肃处理。
学院高度注重学术交流,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和讲座,持续加强诚信教育。同时发扬导师做好表率作用,通过定期的教学抽查、一对一访谈等多种形式,强化和落实导师责任,普及强化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等相关知识,充分发挥导师的榜样示范、专业把关以及教育引导作用。
2024年,本学位授权点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对研究生的学风教育进行管理,没有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3.10 管理服务
针对研究生管理,学院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6人,包括1位党委副书记、1位分管副院长、1位教学秘书、2位研究生专职铺导员以及1位心理咨询师。每学期定期召开研究生导师、教师代表和研究生代表座谈会,从研究生课程设置、课堂效果、实践教学、精品示范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全面检查评估研究生教学过程和培养状况,保障教学质量。在日常管理方面,严格执行落实学校请销假制度。在研究生日常生活方面,在研究生会设置学生权益部,定期汇总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向学校相关部门反馈,为研究生提供监督建议的平台和利益诉求的渠道;加强与研究生交流沟通,通过校长信箱、学生代表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生活需要,提升服务质量,保障研究生日常生活。
学校先后出台了《武汉工程大学学生管理规定》《武汉工程大学学生安全管理规定》《武汉工程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办法》《武汉工程大学学生住宿管理规定》《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选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评优评先实施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奖励和资助实施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选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单项奖学金评选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三助”工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学院严格遵循各项管理制度,服务广大研究生,奖励优秀研究生,帮助困难研究生,通过研究生学生会等途径及时了解学生诉求,规范和保障学生的各项权益。
3.11 就业发展
(1)2024年,本学位授权点毕业学术型研究生20人。研究生就业率96.03%,其中在世界500强、中国100强、机关事业单位等就业的高端就业率达75.4%。从事本学科、本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占比80%以上,毕业生服务于国家基层项目和“一带一路”国家重点项目,身体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技术。
(2)用人单位在接受回访时,充分肯定了对本学位授权点的以项目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等,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等给予了极高评价。
4. 服务贡献
4.1 科技进步
本学位授权点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在智能防灾减灾、绿色建筑材料、岩土工程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推动了学科的科研水平提升,在实际工程中实现了转化应用。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灾害性随机动力作用的降维建模理论及方法”,该研究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在地震防灾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抗灾能力。此外,“多源固废协同制备低碳混凝土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技术已在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显著降低了建筑材料的碳排放。
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领域,本学位授权点近五年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27项,参与制定行业技术规程和标准5部,为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规范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学科教师发表高水平SCI、EI论文179篇,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土木工程核心领域的科技进步。
4.2 经济发展
本学科授权点紧密结合湖北省经济建设需求,通过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低碳绿色建筑材料研究方面,本学科成果为武汉市绿色建筑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并在区域内多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实现应用,助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依托“湖北省道路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地方企业合作,研发新型高性能道路材料,提升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显著改善了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还通过校企合作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培养了大量应用型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4.3 文化建设
本学科授权点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文化责任的融合。通过科研项目与社会服务,学科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此外,学科注重社会服务,主动承担行业标准制定任务和学术传播职责。通过学术会议、技术交流和科普活动,广泛宣传土木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与文化理念。近年来,学科出版了6部学术专著,培养了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推动文化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需进一步加强学科方向凝练,在夯实已有学科方向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凝练新的学科方向,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需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特别要加大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
(3)需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保障条件,特别是科研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
(4)需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本年度仅招收18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数量不足。
(5)需进一步推进学术交流工作,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尤其是国际交流较少。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围绕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形成有特色、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学科方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特岗计划、年薪制人才引进和柔性人才引进计划,推动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
(3)积极申报和建设科研平台。进一步申报和建设科研平台,重点申报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研究生工作站。全面建设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实验室、岩土工程测试与研究综合实验平台,拓宽研究生学术实践渠道,提高研究生学术创新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加强人才培养保障条件。加大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力度,保障研究生的生活质量;加强研究生学术训练力度,拓宽训练渠道,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4)实现宣传渠道多元化,招生服务精细化,扩大生源基数,优化学术型硕士生源结构,力争下一年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提升至25~30人,并提高优质生源比例。
(5)设立“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提升研究生学术交流参与率,实现40%以上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或联合培养项目,人均作口头汇报1次或发表会议论文1篇。